发布:2010-07-29 15:03:40作者: 不详浏览量:2827
题记“现在我们建材工业的体量已经够大了,水泥、玻璃等主要产业已被国家列为过剩产业,我们不能不正视这个问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建材工业来讲已刻不容缓。我们不能再刻意追求数量和规模,建材工业发展方式必须从数量、规模增长为主转到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真正要在‘做强’上下功夫了。”
——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张人为
去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38号文剑指建材行业中最大的两个子行业——水泥、平板玻璃。这让建材行业部分产能过剩的事实摆上了台面。而今年下发的7号文,再一次将淘汰落后产能的细化标准制定出来,这使很多建材企业站在了十字路口,发展与淘汰如何协调。
不仅政策面步步趋紧,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也在印证着部分产能过剩的事实。金融危机的洗礼使建材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分外严格,这一切将建材行业推到了一个历史的节点上,转变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箭在弦上。
大建材思想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建材行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跨世纪发展战略,为此建材人进行了艰辛努力。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在实现“国产化、低投资”以后,熟料产能以年均1亿吨的规模增长,其占整个水泥熟料的比重已提高到70%以上。湿法工艺生产1公斤熟料需要1400大卡热量,而新型干法工艺生产1公斤熟料需要700大卡热量。近年来,包括水泥、平板玻璃产业等在内的建材工业,正在实践“由大变强”的战略,逐步改变建材行业“两高一资”的社会形象。
但时值今日,“强”对于建材行业依旧是一种拷问。产品的同质化是建材的老问题。我国建材工业尚处在以原材料制造为主的发展阶段,加工制品业发展缓慢,水泥加工率不到30%,玻璃深加工率也不超过30%,行业竞争很不规范,处在低层次阶段,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在于发展理念的转变,要建立大建材的概念。”中国建材规划院院长刘长发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
大建材即为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作支撑,包括现代原材料制造业、现代加工制品业、现代服务业在内并具备强大国际竞争能力的建材产业,称之为现代建材产业。
大建材适应现代建筑业要求,既是现代建材产业的发展宗旨,也可作为建材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它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作支撑,要求建材工业发展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所指科学技术既包括工程技术科学,也包括经济和经营管理科学与技术。现代建材产业将实现现代原材料制造业、现代加工制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配套协调发展。具备强大国际竞争能力的建材产业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市场运作能力的基础之上,应以现代经济和现代经营管理科学技术作支撑。
目前,建材工业的发展进入重大转折时期,将进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经营管理制胜的新时代。由单纯追求产能规模的扩张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由原材料制造业为主转变为加工制品为主;技术上由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跟进转向自主创新;由粗放式的无序、准无序竞争转向规范有序的竞争。
结构调整主导由多变好
“像水泥、玻璃这些行业过去是‘少’,后来发展到‘多’,现在要求发展成‘好’。如何从‘多’变成‘好’,如何进行有效集中,如何提升企业和行业的效益?中国建材把发展战略定位于进行区域化的联合重组,牵住‘牛鼻子’。”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志平表示。
宋志平认为,民营企业和地方企业,很难实现大跨度的整合,中央建材企业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和号召力,这是成功的基本前提。成功不一定是因为谁更聪明,而是谁看到了规律,之后是否真正去做,这是问题的本质。“由大变强,靠新出强”,该怎么做,谁来做?中建材所属的南方水泥组建前,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行业分散,竞争无序长期存在,但是真要去做,就必须通过资本的纽带把企业连接起来,这就是中国建材所做的事。看准了、想通了,然后坚定地前行,义无反顾。
在此思想指导下,中建材近年来迅速成长,3年来经营规模、资产总量快速增长,营业收入增长3.3倍,利润总额增长3.4倍,总资产增长2.6倍,跃居中国建材企业百强首位。通过以联合重组为主的成长方式,2009年集团水泥年产能超过1.5亿吨;已拥有投产和在建大型石膏板生产线43条,完成了10亿平方米产能的战略布局;玻璃纤维年产能达到9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玻纤制造商。
刘长发认为,转变建材工业发展方式应当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业内专家表示,结构调整的难点在组织结构调整,难就难在“火候”的切入上,产业出现过剩是组织结构调整的好时机。以水泥工业发展为例,该行业发展已趋于成熟,现有水泥总量庞大、产量快速增长空间有限、企业集中度不高,对水泥大企业而言,在继续寻求做强做大的商业机会中,着力点不宜放在新建生产线上,而应更多地注重对现有水泥企业存量资产的调整,要以实施并购重组和技术改造为重点。
中国水泥协会提交的未来“十二五”水泥产业政策报告,已将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由“十一五”的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转向“企业重组联合,适度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区域超级航母的时代已经到来。
刘长发表示,结构调整不仅包括企业兼并重组,是个系统工程。
应坚持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尽快完成产业技术结构调整任务。今年发布的国发7号文指出,2012年底前,淘汰窑径3.0米以下水泥机械化立窑生产线、窑径2.5米以下水泥干法中空窑(生产高铝水泥的除外)、水泥湿法窑生产线(主要用于处理污泥、电石渣等的除外)、直径3.0米以下的水泥磨机(生产特种水泥的除外)以及水泥土(蛋)窑、普通立窑等落后水泥产能;淘汰平拉工艺平板玻璃生产线(含格法)等落后平板玻璃产能。目前各省正在报送各地具体淘汰计划。
通过推动建筑工业化,推进建材加工制品业发展。建材生产企业,应根据可能延伸产业链,选择新的商业模式,做建筑工业化的推动者,做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价值链各环节和谐协调发展关系,高度重视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协调发展。
推动企业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低碳催生大量新技术新材料
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效应正在恶化地球环境。围绕低碳经济,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摆在我们面前的有挑战也有机遇。从全球来讲,水泥排放约占人为排放二氧化碳的5%,而我国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约占总排放的10%。低碳已经成为转变建材工业发展方式的一个方向。
这些年来,包括水泥、平板玻璃产业等在内的建材工业,通过积极推进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技术结构调整,正在逐步改变建材行业“两高一资”的形象。
利用水泥窑“规模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污泥项目在广州越堡水泥有限公司投入运行,这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的项目,设计每年处置能力达18.6万吨(日处置量为600吨),广州市产生市政污泥的50%以上可通过该项目实现无害化、规模化处理。这对传统水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金隅集团琉璃河水泥有限公司被列为北京市首批循环经济试点,政府对试点单位给予政策、资金、税收、土地申请、政府采购等多方面支持。该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利用窑头、窑尾排放的废气余热发电,将水泥生产的综合热利用率从60%左右提高到90%以上,该项新技术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同时,公司处理城市垃圾焚烧废弃物的飞灰中试线项目已经竣工并通过验收,具备了生产能力,目前可日处理飞灰30吨。该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在飞灰无害化处置领域的空白,为下一步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处置奠定了基础。
宋志平表示,其实新能源材料这一轮发展不仅解决了能源危机,而且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是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催生的一个大飞跃。中建材看准方向切入第三代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这种电池就是在玻璃上镀一层碲化镉薄膜,极大地降低了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中建材在成都开发的碲化镉薄膜生产技术,5兆瓦的线已经投产,50兆瓦的生产线即将推出。
阅读延伸
建材业节能减排关键项目研究启动
记者从权威人士处了解到,建材行业多项有关节能减排的重量级研究项目已经启动,创新成果将引领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已经启动,该项目主要包括6个子项目:新型干法烧成系统优化、提高技术及装备的研究;高效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研究;工业及城市废弃物在水泥窑中的处置技术及装备研究;城市生活垃圾在水泥窑中的处置技术与装备研究;电石渣制水泥规模化应用技术及装备研究;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节能减排测试技术与评价方法研究。这6个课题项目通过技术优化和创新,将重点突破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可大幅度提高水泥制造技术水平,降低水泥生产的能源消耗,同时大大提高我国水泥行业协同处置废弃物的技术,为水泥行业走循环经济道路起到示范的作用。
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项目,是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项目以提高水泥性能和节能减排为中心,围绕水泥组成和结构优化、制备过程中节能与水泥高效应用的重大基础性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