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在较早前的经济运行发布会上表示:前5个月全国水泥投资同比增长78.6%,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多条,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水泥和钢铁、船舶一起被列入了产能过剩,盲目投资的典型行业。朱宏任并强调说“我们说的产能过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能过剩,而是指产能严重过剩。”
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来衡量产能过剩,但是欧美等国家采用的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若设备开工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
而初步统计2008年我国水泥熟料能力利用率69.1%,水泥能力利用率66.7%。部分省份的产能利用率更低,浙江省2009年上半年水泥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3.0%,多年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的一个结果却出现了先进产能也开始面临新的过剩。
行业产能过剩还体现在以三个方面:
一是行业供给超过了行业需求:据去年8月数字水泥网公布的水泥投资和生产线统计,水泥行业凸显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与消费增长已经严重失衡的现象。2008年全年水泥投资增长60.76%;2009年1~5月水泥投资仍然延续2008年的强势,增速更是达到了78.58%,在高位保持高速增长。而这些投资在今明两年将陆续转化为实际的供给能力。相关机构的统计和分析也显示,预计今年新增熟料产能将超过2.5亿吨。
水泥投资连续的高速增长,而市场需求却未能保持同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投产资是拉动水泥需求的最主要力量,而2008年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1%,房地产增长20.9%;2009年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2%,房地产增长6.79%。供给能力持续地以快于需求1倍以上的速度增长,必然造成今后年份的产能过剩问题。
二是产品价格相对下滑:今年虽然市场需求超预期两位数的增长,开始很多人都认为价格会大涨,但从数字水泥网1~6月全国平均价格跟踪中可以明显看到,全国P?O 42.5吨水泥价格364元,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主要是碍于产能释放的压力。
三是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2009年水泥市场需求旺盛超出预期,煤、油原燃料的供应情况也好于去年,但行业的盈利能力没有得到明显改善。1~5月,全国水泥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97%,利润同比增长的幅度较上一年有明显的降低。
产能过剩的原因:
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是投资持续过快增长,水泥行业的发展长期存在外延(粗放)式的扩张发展道路。由于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被低估,资源要素价格扭曲,在技术层面就使产能扩张相当容易。因此无论是政策扶持大型企业集团还是中小企业,都可以比较容易绕开部分政策约束,纷纷通过新建线的方式扩充产能。
根本原因是行业发展的方式不合理,导致产能过剩:
一、新建生产线的布局不合理,造成产能过剩
水泥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在目前地方政府还存在追求GDP快速增长的机制条件下,刺激了地方不顾资源和环境条件,通过直接和间接手段配置土地、信贷资源,盲目发展水泥,甚至有的地方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投资,在一些被认为根本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发展水泥工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则是大力招商引资,重复投资,透支当地资源,从而地方间形成恶性投资竞争,使产能扩张难以抑制。
过度强调规模优势,新建的新型干法生产线规模越来越大,忽视市场实际容量和增长空间。当新的产能释放后,不得不超出水泥的经济运输半径,进行大范围的跨区流动,其结果往往是过度的市场竞争和产能过剩。
二、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发生偏差,造成新的结构矛盾和产能过剩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最根本地应该体现在适应需求的不断
升级变化。水泥属于高能源、高资源消耗的产业,自2006年至今,相关部门和政策在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上所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亦深刻影响着水泥行业的发展。但在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过程中,一些拔苗助长式的作法扭曲介入其中,使得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发生了较大的偏差。激进的淘汰落后和一窝蜂式的发展新型干法,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既定的结构目标,但却没有从分考虑到市场的实际容量和潜在需求,导致了市场供求的急剧失衡,市场陷入长时间的低迷,远超繁荣期,甚至前期所获利润也被吞噬殆尽。于是乎出现了新的结构性问题和产能过剩(现在东部部分地区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在服役几年后就面临被淘汰,这是对资源巨大浪费)。
而结构调整的另一条有效路径——并购重组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大企业集团可以收购有资源的小企业,利用其原有场地建设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这种兼并重组是淘汰落后水泥的最好方式。但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水泥产业集中度不高(如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存在,水泥行业要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难以实现),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又是“优不胜,劣不汰”,那么,投资过度、产能过剩的问题便难以避免。
而产业结构的调
整和升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加之水泥自身具有的很强区域性,季节性周期,和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紧密相关的特点。因此,水泥产业在结构调时必须因地、因时、因势的引导,并且要客观的分析潜在需求,适应消费需求变动的趋势。当前,有必要把“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大风筝拉回到“地面”上来,如果在操作层面仍沿用以往招商引资的思路,那就实在背离了政策初衷,效果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水泥行业要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就要积极推进发展战略的转变,摆脱对传统路径依赖。大企业扩展要保持理性,改变传统发展方式。也建议金融机购对水泥工业并购重组的支持力度要大于一般新建生产线的力度;政府对水泥新增产能要进行有效控制,严格项目核准,提高新进入水泥产业的准入门槛,也要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兼并重组扩张之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实行产业整合,提高竞争力。